大膽挑戰生死課題
【誰是被害者】從片頭一直到片尾製作都相當細緻用心,不管欣賞完後是不是完美之作,都值得給予讚賞與肯定,追上韓流不是不可能的,這部又增加我對臺劇的信心與喜愛。
劇本很重要,編劇很重要
改編自【第四名被害者】的【誰是被害者】,點開第一集後會隨著劇情不斷地追下去,尤其第三集的重大翻轉會直接勾引住你使你走到最後的真相 ! 至於值得與否就看個人觀感了。劇本的戲劇張力前半非常強烈,中間為了處理情感和議題部分稍微偏弱了點,尾端呈現一種比較漣漪方式的沉思,使你去消化、思考與回饋;若是喜歡不斷地推高、推高、再推高,反轉再反轉的觀眾,可能觀賞到中間時會有些小失落。至於案件內容是非常鮮少且新穎的題材,厚度足夠到從中你會得到許多衝擊,這也是讓觀眾一集接著一集點下去的另一個原因。案件層層堆疊,並自然融入社會議題 ,顛覆臺劇常被說太說理給或嚴肅的印象,此部成功結合娛樂和議題,沉浸燒腦破案刺激的同時,也帶領觀眾想想周圍的社會狀況。【誰是被害者】在一開始宣傳時一直被拿來和【與惡的距離】作比較,但必須說劇情整體的緊湊度和完整性【與惡的距離】還是更佳一些,然而就娛樂與市場性【誰是被害者】更有吸引力與發揮的空間,我相信它觸及的範圍會更廣。
血淋淋的被害者
被害者故事強壓主演們,一到八集觀賞完畢你不會特別記住甚至喜歡主演做了什麼,但你會去想每位被害者 ! 因為他們的故事也正在現實上演。游誠皓--性別認同、性別平權這議題臺灣努力許久,但仍有些未照亮的部分,他們持續活在陰影中;蘇可芸--每位藝人底下的留言不乏攻擊,過氣藝人要復出你們會給機會嗎 ? 還是看笑話 ? 他現在有汙點,之後要重新開始,你們會支持嗎 ? 張聰健--賣命努力這麼久,以為有尊嚴有情感,到頭來卻是個屁,小螞蟻在大財團眼中什麼都不是,想要抗爭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很可笑;莊秉榮--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活在他人刻板印象的影子中,想要探出頭卻缺少了勇氣,無法肯定自己;劉光勇--曾經的汙點跟隨自己一輩子,沒人看到自我的悔改和善良,有時候想要求得原諒,想要重新開始是這麼的艱辛。第六集的被害者宣言彷彿是向社會的迎擊,一股藏在內心的聲音想被聽見,讓自己有存在的價值;這些被害者與他們死亡的方式,影射著過往曾經發生的種種,從過去到現在持續進行著,從曉孟口中輕描淡寫卻震撼度十足。
死要死得有價值
林心如所飾演的李雅均為本劇關鍵一角,但可惜了。這角色所累積的能量不夠,即使演員在表演上努力地睜大雙眼怒吼,可是李雅均仍無法帶給你恐懼,你任何情感沒辦法投射到她身上。但她的生死觀點的確有挑戰性,死得有價值犧牲地值得,這是常在電視劇或武俠英雄電影會聽到的臺詞,它今天活生生地搬到這些被害者口中,自我的生死定義又推廣到更大的層面;甚至曉孟拔掉呼吸管的行為假如擺在被害者身上,生死論點討論又更加激烈,彷彿就不是一句勇敢活下去這麼簡單。劇中安排許瑋甯飾演的徐海茵向李雅均對談,似乎想要加強資格與立場,因此安排曾經歷過死亡的角色來場生死辯證,至於說服結果如何由觀眾自行定義。但這場論證也傳遞同理心的重要性,你不了解他是沒辦法抓起他的,傾聽、理解與耐心才更有機會找尋問題。
你眼裡只有案件,我將成為案件的一部分
所有被害者中可以發現家庭是重要關鍵要素之一。劇中主要親情是由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與李沐飾演的江曉孟為代表。人都害怕失敗、害怕被拒絕、害怕造成他人困擾,方毅任是極端的例子,以為的好意卻造成了妻子與女兒的傷害,認為父親總是忙於案件的曉孟,這次自己成了父親忙碌的案件當中;懸崖那段談話真的很絕望,失望、後悔、彌補濃濃的情緒累積著,爆炸的那刻是多麼的無助,所幸劇情還是帶給我們希望,一段關係的修補是需要時間的,如同徐海茵所講的:「說真話」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讓對方感受到自我活在世上的價值,或許會失敗,但試一次不夠就試第二次,多次努力心中的真實聲音會被聽見的。
尾聲
<水芫花>,水芫花生長在艱困的環境低調頑強地活著,給予被害者勇氣並期許現在活著的人們,願有一天我們都有能力為他人撐傘,走過淒美的雨天。